金榜之路
学大陪你
个性化辅导
关于我们  |  联系我们

【鳄蜥(图)】百科知识点

来源:学大教育     时间:2017-09-15 13:59:12


充满奥秘的大自然孕育了多种生物,大家平时要多了解这些生物,这样不但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,还对大家学好生物这一科目有所帮助,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【鳄蜥(图)】百科知识点,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。

【鳄蜥(图)】百科知识点

鳄蜥(学名:Shinisaurus crocodilurus):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,体长15-30厘米,尾长23厘米左右,体重50-100克,身体可以分为头部、颈部、躯干部、四肢、尾5个部分。头部较高,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,颈部以下的部分,特别是侧扁的尾巴,既有棱嵴状的鳞片,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,则又很像扬子鳄,所以被称为鳄蜥。

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,晨昏活动,白天在细枝上熟睡,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。每年6-8月份繁殖,卵胎生,11月至次年3月冬眠。食物以昆虫为主,也吃蝌蚪、蛙、小鱼、蠕虫。产于广西大瑶山。瑶山鳄蜥为中国特产。

1928年-1929年间,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前往广西大瑶山,在今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采得28条似蜥蜴,尾巴却像鳄鱼的爬行动物。其中2号送给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,1930年由德国人Ernst Ahl发表为新科、新属、新种,拉丁学名是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,1930。属名由Shin和saurus两字组成,Shin是当时野外工作领队教授辛树帜( S.S.Sin )的姓氏,saurus是蜥蜴,表示对辛树帜教授崇敬之意。种名crocodilurus以此种蜥蜴外貌颇像鳄鱼而名。由于鳄蜥发现于瑶山,故以后多以瑶山鳄蜥相称。

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,侧面较淡,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,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,腹面呈乳白色,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。头部前端较尖,后部为方形,略呈四棱锥形,顶部平坦,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,近吻端的鳞片较大,颅顶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,称为颅顶眼。口宽大,内有1个舌,1对内鼻孔,咽部有喉头。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。舌为肉质,十分肥厚,先端为黑色,呈浅叉状。眼睛大小中等,瞳孔为圆形,孔的周围有金色圆圈,也有活动的上下眼脸和透明的瞬膜。在眼睛的后方,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。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,眼后1条较长,眼下方3条较粗,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,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。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-12条,每条约占2节。

颈部明显,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,在颈沟的后背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,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,颈侧棱鳞半稀,有灰、黄、粉红色,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。背腹略扁,背部鳞较少,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,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,并延伸到尾部,行至后肢处则形成规整的两行排列于尾背两侧。体背有6一7条暗黑色的较宽横纹,横纹到达体侧时又分为二,在叉状横纹间为桃红色,红周镶黑。老年个体的靠近腹面的体侧普遍为桃红色、桔黄色,并夹杂着黑色的棱峪状鳞片。

尾部侧扁,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,中间凹陷似深沟,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,往尾端伸延则逐渐变窄,但并不汇合。尾巴上有明显的分节现象,大约有35节,前13节每节的背侧有1枚棱嵴状鳞片,后20节则每节有2枚。尾侧及腹面共有8条棱线,向尾端延伸。尾部有10-11条暗黑色横纹,全身则有明显的16条宽条纹,躯干上有5条,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显,年老的个体的横纹间略为粉红色。

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,趾端的爪尖细。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,为橄榄褐色,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,颜色为黄白色。指背有小鳞片数行,呈“人”形排列,指长顺序为4、3、2、5、1。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,趾长顺序为1、3、5、2、1。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,周围的鳞片呈方形,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,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,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,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。

鳄蜥天生不爱活动,当地人喜欢称之为“大睡蛇”,它们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而不影响生存。

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,一般都是溪流不大的积水坑。周围怪石嶙峋,灌木丛生,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,与鳄蜥尾部的缺刻类似。溪沟阴湿,岩石及树干的色泽也与鳄蜥的体色类似。这些都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作用。

鳄蜥夜间多在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米左右、直径为3-7厘米的树枝上停息。无论丛在扬起的树枝还是在下垂的树枝上,它都是头朝天空昂首匍匐,四肢紧抱树干,闭着眼睛,一动不动地假寝,在没有触及树枝的情况下,用手在其背上抚摸却毫无反应,所以又被叫做“大睡蛇”。但是如果触动树枝,它就会立即翻身落入积水坑中躲藏,潜水时间可达20分钟之久,然后吻部外露水面换气,或隐避在石穴或树根下,因此又有“落水狗”的俗称。

平时很少活动,每天清晨和傍晚出来活动和觅食。食物包括蝌蚪、蛙、小鱼、蠕虫和昆虫等。发现猎物后,便鼓动着眼睑,伸出小舌头,悄悄地接近猎物,然后迅速扑上去,用嘴咬住猎物,再慢慢地将猎物整个吞下去。如果猎物较大,还会用前肢按住,以防止其逃脱。同类之间还经常争夺食物,互不相让,直到将猎物撕开为止。在它清醒的时候,如果受到威胁,就会立即张口,摆开准备应战或攻击的姿势,也有咬住不放的习性,被捉后常以假死来保全自己,甚至将它腹面朝天,都不活动。同类之间也时有因为饥饿所引起的相互搏斗和嘶咬现象,甚至咬断尾部。尾能再生,但再生的尾较为短圆,呈黑色,有小的鳞片,但没有棱嵴,而且不具齿状的边缘。它虽然行动不够灵活,但能捕食陆生的蚯蚓、蝗虫以及水生的蝌蚪、小鱼等。前肢在捕食时有辅助作用。冬季隐藏在树洞或岩隙中冬眠。

鳄蜥的冬眠受外界环境所制约,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。通常在9月下旬气温渐凉时,活动便开始减少。10月假眠状态增加,随即转入冬眠。在冬眠期间如果阳光充足,气温升高,有时也会出来活动。一般气温在15℃时开始冬眠,时间长达4-5个月左右。

鳄蜥冬眠的状态和假眠不同,冬眠时期,闭眼,头部下垂,静伏在窝穴内不吃不动,用手或物触摸它无任何反应,有时气温升至17-18℃时,仍保持冬眠状态。冬眠期体重减轻。入眠前和冬眠后的比较,体重平均低9-11克。平时的假眠现象,虽然也是不吃不动,昂首或低头伏在岩石、树枝上,此种状态时间短,仅10小时左右,便又开始活动了,体重无大变化。假眠时若受惊,便立即跃人水中。鳄蜥所以经常处于假眠状态,从习性上讲,它是一种嗜睡少动的动物。据观察,每当饱食后的一段时间内,也往往处于假眠状态。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,也会影响它的活动,进入假眠状态。初入眠的鳄蜥体较肥壮,入眠后,代谢率迅速降低,在气温为8-10℃时,长时间没有任何呼吸动作表现,耗氧量为活动期的1/5。冬眠后期,性腺发育。冬眠分为3期,第一期为入蛰初期,开始在11月间,气温约为15.4-17.3℃。静伏在窝穴内,不外出,眼时张时闭,受到干扰有明显的反应,若将它捉起,有反抗行为;有的可向前爬几步又停下,不吃不动;有的可用前肢支撑身体,但不能爬动。在11月底观察为双目紧闭,若受到干扰,开眼,但不逃避,前肢垂在身体的两侧,不能支撑身体,后肢也不能支撑身体。除去干扰后,则双目闭上。第二期为昏睡期,从12月到翌年2月,气温为10.1-12.5℃。这时双目紧闭,静伏不动,受到刺激后没有反应,没有呼吸动作,身体僵硬成一条线,任意摆弄不动,失去知觉似死去,有时温度升高仍然保持昏睡状态。入蛰后期为3-4月,气温回升,为15.3-20.4℃,眼睛有时睁开,有时闭上,但大多数时间是睁开的,有位置的变动,可以爬动。16-18℃可以互相串窝,19-20℃时,眼睛全部睁开,个别的可以摄食和排便。21-23℃时可以爬入水中,恢复活动。幼体无论是进入冬眠状态还是苏醒的时间都比成体早。

冬眠是动物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,是动物体内部和复杂的外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一般认为:低温和与此有关的食物条件恶化,是引起冬眠的原因,其中主要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。鳄蜥一方面靠体内代谢产生热能,也借太阳热能来提高体温,当环境温度降低时,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减少,散热增多,导致体温下降,代谢减低。冬眠主要生理特点是代谢率低。所以,低温是鳄蜥冬眠的主要诱因之一。从冬眠的各个分期可以看出,鳄蜥的入眠深浅,大体是随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,15.4-17.3℃是入蛰初期,10.1-12.5℃是昏睡期。

【鳄蜥(图)】百科知识点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,学大教育网拥有各类生物百科知识点,欢迎大家查阅浏览,从而增长知识。

网站地图 |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: | 服务时间:8:00-23:00(节假日不休)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400-102-8926 举报邮箱:info@xueda.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

京ICP备10045583号-6 学大Xueda.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-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