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知识:耒耜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6-09-15 20:18:07
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,这其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大家了解,了解这些内容不但能够增长大家的见识,还对学好历史有所帮助,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百科知识:耒耜这篇内容,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。
耒耜,象形字,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,形如木叉,上有曲柄,下面是犁头,用以松土,可看作犁的前身。“耒”是汉字部首之一,从“耒”的字,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。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。
耒耜 lěi sì
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。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,起源甚早。耜为曲柄起土的农器,即手犁。
农具
(1) 古代汉族民间耕地翻土的农具。耒是耒耜的柄,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。﹝孟春之月﹞天子亲载耒耜,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。《礼记·月令》郑玄 注:“耒,耜之上曲也。”
总称
陈良之徒陈相,与其弟辛,负耒耜而自宋之滕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敌既压境,始起而夺其农民之耒耜,强易以未尝闻之后膛枪礮,使执以御敌,不聚歼其兵而馈械于敌,夫将焉往?--清 谭嗣同《仁学》三六
一说耒、耜为两种农具。参阅 徐中舒 《耒耜考》。
耕种
国家丁口连四海,岂无农夫亲耒耜。--唐韩愈《寄卢仝》诗
单氏世以耒耜书诗为业。--明宋濂《单氏先茔碑铭》
原始的刀耕火种,只能是广种薄收,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,收获量越来越少。这时,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,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,烧荒垦土,刺穴播种,以取得更多的谷物。频繁的迁徒,繁重的劳动,先民们疲惫不堪。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、安居乐业,炎帝决心改进耕播种和种植方法。
《易经·系辞》说,神农“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耜之利,以教天下”。《礼·含文嘉》说,神农“始作耒耜,教民耕种”,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--耒耜。
传说,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,来到一片林地。林地里,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,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,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。一路供过,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。
野猪拱土的情形,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。能不能做一件工具,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?经过反复琢磨,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,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。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,让木尖插入泥土,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,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。这样连续操作,便耕翻出一片松地。
这一改进,不仅深翻了土地,改善了地力,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,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。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,史籍上称之为“耒”。在翻土过程中,炎帝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,于是他将“耒”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,成为曲柄,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。为了多翻土地,后来又将木“耒”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,成为“双齿耒”。
经过不断改进,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,尖头又被做成扁形,成为板状刃,叫“木耜”。“木耜”的刃口在前,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,还可以连续推进。木制板刃不耐磨,容易损坏。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、骨质或陶质,有的制成耐磨的板刃外壳,损坏后,可以更换,这就是犁的雏形了。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,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,使用时,根据需要进行组合。
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百科知识:耒耜,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掌握这些与历史相关的百科知识,学大教育网拥有各类百科知识,欢迎大家查阅。
热门资讯

-
★六安市市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县区实现全覆盖
2018-07-19 -
★六安市教育局开展脱贫攻坚夏季攻势行动
2018-07-19 -
★六安市教育局开展暑期违规补课暗访督查
2018-07-19 -
【六安市教育局】全市规范民办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会议召开
2018-07-19 -
★学生营养餐味道好不好?六安市开展问卷调查
2018-07-19 -
【纽形动物门(图)】百科知识点
2017-09-17 -
【啮虫目(图)】百科知识点
2017-09-17 -
【疟原虫属(图)】百科知识点
2017-09-17 -
【瓢虫科(图)】百科知识点
2017-09-17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